樸門永續設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中的名句,講的是「自然律」。天地萬物遵守自然律而運行,人類自也不能例外。
然而現代人越來越背離自然,如何重新找回感受與理解自然的能力,以大自然為師,學習順應自然律以邁向永續生活,是現代文明最迫切的功課。
「樸門永續設計」正是兼顧理論與實務的自然律應用指南。相較於東方人以陰陽五行等形而上的深奧哲學來詮釋自然律,西方人則強調實作與直觀,「樸門永續設計」條列出三大倫理與十二個原則,信手拈來便可運用在生活之中。
在台灣,樸門原則大多運用在農園地景的設計,不過對「樹合苑」而言,樸門理念的最大啟發,則是在於「社會性樸門」(Social Permaculture)這一塊。
已經成立七年的合樸農學市集,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以社群綿延而穩定的力量,建立一個自給自在的「互助經濟」模式。當合樸致力推動「社群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時,發現要經營的不只是「農業」,更要經營「社群」。
我們希望聚集一群有理念的人共同完成一些事,人與人之間合作互補、互信互賴,才能匯集並發揮最大的能量。那麼,社群的運作模式,是否也能夠向大自然學習,遵從自然律?
大衛‧洪葛蘭說,樸門原則的應用例子「從農藝、土地使用和建築環境這些具體易懂的領域出發,但也包括較為複雜的議題,如人類行為與社會經濟組織」。
我們認為樸門精神的核心,並非有形的「元素」,而是元素與元素之間無形的「關係」,做整體性的系統思考。簡言之,樸門可說是一門「設計互惠關係的藝術」。舉例來說,農民經常把焦點放在害蟲這個有形的元素該如何撲滅,而忽略去觀察害蟲和周遭環境之間無形的關係,因而不懂得運用生物界的食物鏈制約害蟲的妙方。
在「整合取代分離」的原則提到:「自然界的每一個面向,從生物體內部運作到整體生態系,事物與事物間的關係其重要性不亞於事物本身。」「一個具有功能性、可以自我調節的設計,要能適當配置元素,讓各元素既能滿足所需,又能相互滋養。」因此,一個密切整合的自立系統,應有兩大關鍵:每一元素可執行多種功能、每項重要功能由許多元素支持。
合樸農學市集的社群經營,便具體而微地詮釋了這項原則。「市集」這個元素,可執行多項功能:除了產品買賣,也是消費者與生產者互相認識的場域,對志工和農友而言更是一期一會的歡聚與成果展。另一方面,「買賣」這個重要的功能,在合樸亦有多項元素支持著,包括市集、預購取貨、社區豆腐坊,以及剛剛落成、集產品販售與教育功能於一處的「樹合苑」。
又譬如「觀察與互動」原則。無論是一個人到了一個新的團體,或是準備要啟動一個新的團體,都必須先 觀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同觀察一個農場的微氣候:水、太陽、土壤、植物……之間的關聯性。充分了解之後,接著還要靠謹慎細心的互動,不斷地進行確認與修正。
合樸的社區豆腐坊,充分體現許多項樸門原則。以「運用並尊重多樣性」而言,社區豆腐坊的成員有老有少,有專任有兼職有志工,有技術有行銷有管理,每個人基於自身的專長與興趣而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分工合作相互成就,培養出彼此信任的團隊默契。藉由豐富多元又具彈性的「關係」網絡,社區豆腐坊一日日穩定茁壯。
對應主流社會講究「大而快」、重視規模與效率的現代思維,樸門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原則格外耐人尋味。「小即是美」、「緩慢才是王道」,關係才能慢慢養成。合樸的社區豆腐坊源自於開了六年的豆腐班,直至今年才開設店面,即是「小而慢」的典型範例。如果沒有這六年來精耕細耘,培養了超過兩百位的種子學員,建立起實習生、學徒、助理、副手到師傅的制度,摸索從加工到銷售的網絡。小而慢,讓我們得以細細品味一路上的風景,更專注於每個當下的努力過程。
「使用邊界生態並重視不起眼的資源」則可見於合樸的豆腐製作流程上。榨過豆漿之後的豆渣,多被業者視作廢棄物,不過社區豆腐坊的夥伴們卻集思廣益,將問題化為價值,以豆渣揉入麵粉開發出高纖美味的豆纖饅頭,成為店裡的秒殺商品。
合樸的運作礎石「部落」,由夥伴們依不同主題各自成立,有咖啡部落、護樹部落、米部落、釀造部落……部落之間彼此獨立、平等運作,又相輔相成。這也是「應用自治系統並接受回饋」原則的運用。
合樸在「社會性樸門」的實踐,驗證了樸門永續設計不只可用在耕耘土地與植物,也可以耕耘人。
在樹合苑,無論自然建築的硬體規劃,還是軟體關係的聯結,我們都運用樸門設計的原則,將原始釣蝦池空間的限制與建築缺點,轉化為機會,賦予新的生命。
在社群經營上,我們將絲田水舌的細活哲學,透過樸門原則來傳遞享受過程的生活態度,這樣的生活不是單一個我的小確幸,而是群我關係互助互信的圓滿狀態。

原來的釣蝦池,在一般建築設計,大多直接回填為平地.

問題就是機會,樹合苑將著個凹下去的池子,變成"樹池書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