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手工藝 合樸教育中心從2013年11月,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志工,一起動手蓋自然 建築;或許您會好奇他們為何要放下自己的工作來學習動手蓋房子? 就像有些 人放下學歷,選擇當麵包師傅、廚師、技工或是農耕! 在現代的工作,幾乎是被標準化的思考模式所運作著。流水裝配線提高了生產 效率,工人裝配工作被分解成了一個個簡單而重複的動作。現在辦公室中的知 識工作者也越來越像流水線上的螺絲釘一樣,人們的工作內容越來越教條化, 一切按部就班。 合樸為何重視「黑手工藝」? 首先讓大家省思的是「知識」工作的內涵。 個人對於工作和組織的貢獻很難衡 量,所以個人的工作單獨來看好像沒有意義,這導致了知識工作者常常感到工 作內容與現實的脫節,產生一種虛無和失落感,缺少成就感。 接著探索手工精神,與流水線工人和辦公室裡知識工作者不同,黑手工藝工作 需要真正的獨立仔細的思考和專注的投入。而專注在手工工作的過程中,會沉 浸在自己的工作中,會滋生出一種由內而外的幸福感。這是外在的金錢和物質 獎勵所無法替代的。 或許,我們每個人不可能也不一定要都成為手工工作者,但可以重新思考我們 目前的工作,從「意」而不是從「形」來追求手工精神。

2014年農訓農學堂-CSA專欄  協力孕育夢想的所在:咖啡部落     走在熱鬧的合樸市集裡,很難不被香氣四溢的咖啡部落攤位吸引而駐足:現場的志工總是以優雅熟練的手勢,全神貫注、不疾不徐地,沖泡著一杯又一杯的甘醇咖啡。不用機器、不加糖、不加奶,堅持用緩慢的手沖,呈現出咖啡最天然、最單純的風味。 咖啡部落的產品也單純得不得了,只有一項:公平貿易雨林咖啡。這款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曼特寧,未使用農藥化肥,並採友善環境的樹蔭栽培,不砍伐寶貴的雨林。透過直接和當地農民購買,免去中間商剝削,並以社區回饋方式資助產區的教育與設備,希望改善農民的貧窮現況。 部落的成員也都不是專業達人,而是「素人」,是歷年來上過合樸咖啡班的學員們。 「手沖咖啡的難度比較高,烘焙深度、研磨粗細、水量、水溫,甚至注水時的水流速度,很多變項都會影響咖啡的味道。」咖啡部落最資深的夥伴雪華,從當初完全不懂咖啡,到現在滿腹心得。 留著清湯掛麵髮型的雪華,模樣像個學生,難以想像她已經當了二十多年的全職主婦,孩子都大學畢業了!「從前不覺得農業問題、環境問題跟我有什麼關係,家庭主婦就是把自己家照顧好就好,」直到認識合樸,雪華才發現這些問題和自己大有關係,生活也起了巨大轉變。她跨出家庭,加入志工行列,幾年下來,成為市集裡不可或缺的中堅幹部。 「最重要的是人生的視野開展了。在這裡認識許多朋友,都是磁場相近、很良善的人。」雪華認為,合樸是很特別的所在,「一般主婦要重新進入社會,會先保護自己,不輕易把自己攤開,但是在合樸卻很容易接受彼此,沒有利害關係,不需要防衛,而且能在這裡找到認同和肯定。」 ●信任可以當飯吃?! 所謂的「社群協力農業」,核心不只是農業,更是「社群」,即其中的人。而社群的核心,則是「信任」。 通常大家看到「社群」、「信任」這兩個詞彙,會覺得是「社會名詞」(social term),但合樸想強調的是,它們不僅僅是社會名詞,還是「商業名詞」(economic term)。 一間公司想要有競爭力,通常的考量是希望速度快、成本低。而社群協力,也可以達成這個目標。透過信任,可以加快速度、降低成本,並且,還可以獲利。 難道,信任可以當飯吃嗎?合樸七年來的經驗證明,是的,信任可以當飯吃。 以咖啡部落的經營為例,所有盈餘回歸部落運作,所有的夥伴都是志工。他們來此並非為了生計,而是尋求生活的熱情和生命的目的。 譬如部落成員Emily,職業是臨床心理師,平時工作就是療癒人心。但心理師本身需要療癒時,怎麼辦呢?「我發現手沖咖啡的過程,可以讓心靜下來,」於是來到合樸泡咖啡,成了Emily紓壓的方式。 除了讓心歸零,Emily也在合樸找到工作以外的天地,尤其喜歡與不同想法與專業的同伴共同合作完成任務,「在這裡有事大家會自動補位,這在職場上很少見。」 而從水電工程轉行保險業務多年的富源,則在咖啡部落裡大展長才,重拾專業與興趣。有著一雙巧手的他,在上「手網烘焙」生豆課程時,發現日本進口的網子要價三千元太過昂貴,乾脆自己DIY,成本不到兩百元,還製作出專屬抽風機,幫炒好的咖啡豆降溫。正好富源在山上種咖啡的姑姑煩惱著銷售通路,藉由這套裝備,可以少量自產自銷。 ●「放」心挑戰自我,踏實尋夢 還有人以合樸作為人生轉捩點,像是昱華。她形容自己原本是個很悶、不愛講話、甚至沒有笑容的人。家在彰化鄉間,畢業後工作就在離家不遠的工業區負責行政業務,朝九晚五,日復一日,就像任何一個平凡的上班族。 但所有平凡女孩的內心,其實都藏著微光曖曖的夢想。昱華喜歡動手做料理,嚮往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想開一家小小的店。然而現實生活的沈重壓力,卻讓這些想法只能束諸高閣,缺乏行動力去實踐,遑論拋下一切追尋夢想。 昱華只能藉由看電視、逛網路,搜尋「自給自足」相關資訊,調劑一下枯燥狹隘的日子。偶然,她上網看到合樸開課的訊息,決定邁開腳步一試。 為了來台中上課,昱華得先克服晚上不敢開車上高速公路的心理障礙。來到這裡接觸人群,又得克服自己封閉內向的個性。當她發現夥伴們總是真誠熱情、樂於分享,有什麼想法立刻就付諸行動,她也逐漸敞開心胸去學習,並開始思考改變未來人生的可能性。 咖啡部落裡獨有的「值星頭目」設計,讓昱華有機會體驗當「一日店長」。輪值擔任頭目的人,要負責市集擺攤當天所有人事物的安排,訂豆子、準備器具、分配工作……還可以自由發揮創意,營造主題亮點。 昱華當頭目時便推出她自製的點心,無論是檸檬片灑上砂糖和磨碎的咖啡豆,或是堅果脆餅,搭配著香醇咖啡一起賣,每回都大受好評。從這一天起,昱華深深感受到,開一間店的夢想並不那麼遙遠。 「我真的是來合樸才找到自己,」現在的昱華笑臉盈盈、容光煥發,跟從前判若兩人,「這裡是我可以『放』心的地方,真正安穩地把心放在這裡。」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中有一個水晶店老闆,一直想去麥加朝聖,卻始終沒有動身。昱華覺得,那就像從前的她,而現在,她期許自己成為那位勇敢追夢的少年。 ●人是種子,也是土壤 合樸的社群協力模式,可以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在互助互惠的基礎下,讓身在其中的成員們,循序漸進、具有社會正當性地,展開另一種尋夢的過程。不用擔心被批評太天真、太浪漫、太不切實際。世俗標準的證照、資格,在這裡不重要。就算沒錢,也可以完成夢想。 合樸如同肥沃的土壤,提供夢想種子發芽的機會。但是土壤之所以肥沃,是因為來此的人們共同努力耕耘。每個人都是土壤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播種者。來自不同背景的夥伴們,造就了社群的多樣性,組成一個活的有機體,匯集越來越豐沛的正面能量,生生循環不息。

2014年農訓農學堂-CAS專欄  從豆腐課到社區豆腐坊:溫柔而堅定的大豆復興之路(上)   小小一方豆腐,看似白淨柔嫩,其中包含著多少學問,又蘊藏著多少夢想? 在合樸,有人用「一生懸命」的精神在做豆腐。 十多年前,有機認證人員黃學緯在一次日本參訪行程中,得知發展有機要先肥沃土壤,而種植黃豆正是蓄養土地肥力最天然、最低投入的方式。回國後他將這想法告知農民,想在台灣推廣有機黃豆,卻被狠狠潑了一頭冷水:種黃豆既費工又無人收購,價格遠不及進口的便宜,誰願意種?台灣人雖然天天喝豆漿,卻早在三、四十年前就不種黃豆了! 傻子才會為了喝牛奶,養一頭牛。黃學緯正是這樣傻人一個。為了種黃豆,他立志學做豆腐。想法很簡單:如果有豆腐店肯買豆子,就有農民肯種了。「年輕人,來做豆腐吧!我依稀聽到黃豆在遠處這樣輕呼著。」他如此寫下。 一切從零開始。起初黃學緯四處碰壁,直到遇見一位老師傅因兒子不想繼承,方肯收他為徒。一路跌撞摸索,甚至因睡眠不足而出車禍,終於從門外漢熬成專業的豆腐師傅,開了「豆之味」有機手工豆腐專賣店,至今邁向第十四個年頭。 ●不可不知的黃豆真相 推廣本土黃豆到底有多重要,值得用生命去拚搏?台灣每年進口兩百三十萬噸黃豆,其中九成五以上屬於基因改造,在原產國都是拿來作為榨沙拉油與飼料用途,台灣人卻是直接食用這個等級的豆子。姑且不論基改作物對人體健康影響風險未明,光是除草劑年年春的殘留就讓人憂心忡忡。 台灣每人每年食用十二公斤黃豆(稻米也才四十六公斤),比鄰近同有大豆飲食文化的中國和日本還高。然而相較於中國食用豆皆為國產非基改豆、日本只用「食品級」黃豆作豆製品,台灣卻毫無警覺,食用黃豆有九成是「飼料級」基改豆,而且自給率幾乎是零。 種植本土大豆絕非痴人說夢。民國五十年代,台灣大豆栽培面積曾高達六萬公頃,今天卻只剩數百公頃。若能復耕到往日規模,提供國內製作豆腐、豆漿等食品,絕對綽綽有餘。若更進一步全面採有機栽種,更可以讓土地得到滋養,讓人民獲得健康。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本土大豆的產業凋萎已久,要振衰起敝,急不來,也不是單靠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 豆之味與合樸在六年前相遇,雙方理念一拍即合。學緯雖開店有成,卻發現以他個人的規模和形式難以完全落實推廣本土大豆的初衷,而合樸社群中多元、穩定而具彈性的力量,和彼此信任互助的團隊默契,則蘊藏著讓夢想開枝散葉的驚人潛力。 ●豆腐課播下種子 於是學緯加入合樸,開設「豆腐班」,無私地將一身功夫傳授給夥伴們。當年那個什麼都不懂的學徒,現在桃李滿門,被大家暱稱為「祖師爺」。 做豆腐是一項深奧而迷人的技藝。原料就只有三種:豆子、水、凝固劑,卻是千變萬化,挑戰性十足。做豆腐也是一門封閉而古老的行業,世代相傳,外人難窺究竟。也因此,合樸的豆腐課大受歡迎,總是未正式招生就已額滿,一班接著一班開,至今六年過去,已經開了十六班,培養了超過兩百位同學。  合樸「豆腐班」:為台灣要種黃豆一起努力。 不過合樸的豆腐課,真正的目的並不在於教做豆腐,而是想要透過豆腐班集結一群人,用社群的力量支持台灣種植大豆。透過從學徒、助理、副手到師傅的養成,傳達大豆的價值,並凝聚畢業學員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研究與發展的網絡,進而喚起有機大豆在地栽培的生機,創造支持本土大豆更寬廣的空間與未來。 學員灣華,原本就是豆花店老闆,來上了豆腐課後發現讓豆花品質更穩定的秘訣,也才知黃豆分為基改與否,立即將店內材料全部改用非基改黃豆。學員宜如,個性一絲不苟,從清洗磨豆、煮漿機器的基本功練起,形容做豆腐的過程就像是「和黃豆談戀愛」。學員豐賓,木訥寡言,沒想到卻是最有行動力的人,上完課後回到高雄老家,真的開起了豆腐小店!   (左圖) 豆腐二班(2008年)學員豐賓,忍不住要試試第一次完成豆腐的彈性 (右圖)兩年後,豐賓回到高雄創立社區豆腐坊,豆腐坊生意蒸蒸日上。   這證明合樸與豆之味最初的理想確實可行。於是隨後合樸教育中心也成立了「社區豆腐坊」,每週三天供應由本土黑豆與進口黃豆搭配製成的有機豆腐豆漿(因目前本土黃豆產量仍不足)。這裡同時也是「練兵」的場所,有興趣深入的豆腐班畢業學員便在此實習,切身感受操作一間豆腐店的一切大小事宜。 社區豆腐坊的當家師傅楊興豐,也是豆腐班學員出身。他估計,假設一個豆腐坊一天使用五十公斤豆子,一個月做二十天,一年下來需要十二公噸豆子,約莫可支持兩到三位小農種豆。假使未來社區豆腐坊愈開愈多,勢必需要更多農民配合投入種植,大豆復興的理想也就指日可待。 ●社區豆腐坊,找回「共好」精神 小小的社區豆腐坊,還有許多商業時代逐漸遺失的美好特質。「大」的競爭力來自多「量」,而「小」的競爭力來自多「樣」。譬如剩下的豆粕,雖然營養仍然很高,但是大工廠通常無力處理,只得當做廢棄物;但小店卻有餘裕將之變化為多元的附加產品,不論是簡單炒成素鬆,或是做成精緻的糕點,不僅完整利用黃豆營養,絲毫不浪費,更使價值倍增。 小豆腐坊亦如同街角的柑仔店般親切殷實,提供給顧客剛剛出模、觸手生溫的鮮嫩豆腐,和真材實料的香濃豆漿。充滿香氣與溫度的手作美味,能催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我們相信,一塊認真的豆腐,能重新凝聚起人際信任與共好的良善精神。 「做豆腐要有情,」興豐如是說。透過豆腐,我們希望形塑一種文化,而非單純地追求利潤。藉由人與人之間的情,聯繫起人與土地之間的情,這就是合樸在這一枚柔軟的白色立方當中,想要長遠實踐的堅定信念。     合樸豆腐坊成果展@勤美誠品,由豆腐一班與二班同學共同負責。

2014年農訓農學堂-CSA專欄  「台灣要種黃豆」里程碑 -- 社區豆腐坊開張 年輕人,來做豆腐吧!     今年的春天很不一樣。從三月到四月,風起雲湧,整個台灣捲起一波波嶄新型態的社會運動浪潮。年輕世代不再草莓,不僅勇於挺身而出,更運用他們所擅長的網路集結與傳播能力,全然顛覆了掌權世代的既定思維。 先不論是否認可年輕世代的理念、價值觀與做法,我們看到年輕人在一天之內架好國際化的英文網站,在三小時內募款六百多萬,這樣的超高效率和品質,我們的政府恐怕砸大錢花大把時間也做不到。年輕人講求創意、社群,而老一輩的還是看重金錢、生產。兩個世代的觀念落差,在此次運動中充分凸顯,彼此看不順眼。 過去,台灣青年世代普遍瀰漫著一種惶恐、沮喪與無奈的情緒,感覺好像一畢業進入社會,就會被淹沒。工作,薪水低;創業,沒本錢;買房?想都別想。但這一回事關自己的未來,年輕人必須為自己發聲:你們這些掌權者只爭一時而不爭千秋,但如此一來,被你犧牲的可是我的千秋啊! ●跨越世代藩籬,建立互助互信 春天本是萬物萌動的季節,驚蟄之後,才有清明。正當太陽花開得轟轟烈烈的同時,一群致力於台灣要種植黃豆的夥伴們也完成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就在愚人節的那天早上,第一家擁有店面的社區豆腐坊,正式對外開張了! 在簡潔素淨的小店中忙碌著的身影,除了「技術長」興豐以外,都是剛加入合樸不久的新夥伴,剛年過半百鬢髮參白有社會歷練的國禎和星淞,也有花樣年華的雅雯和Alva。 國禎原本是科技業高階主管,手下有兩百個員工,年營業額數億元。自海外離職回台後,他希望能為國內傳統產業盡一點心力。因緣際會下,國禎和老同事星淞一起認識了合樸,相當認同以做豆腐來鼓勵台灣種黃豆、維護健康進而友善環境的理念,同時國禎也認為社區豆腐坊的擴展可以協助年輕人投入有熱情的志業,於是兩人毅然決定加入。 豆腐坊在六年豆腐班課程的累積下,技術面已然成熟,但主顧客仍以合樸夥伴居多,要進入主流商業體系仍有一段距離。「之前已經涵養了很多的能量和養分,感覺上就差臨門一腳,」國禎思忖,若加上自己的管理和業務能力,豆腐坊或許能夠真正動起來,「也許我能扮演那臨門一腳的角色。」 國禎和星淞的加入確實有如一劑強心針,讓豆腐坊展店的計畫得以迅速進行。此時,青年生力軍雅雯和Alva也懷抱著對手作食物的熱情,在短短一個多月學習後,便成為豆腐坊的得力助手。 「親眼看著豆漿變成豆腐,過程非常神奇,而且還是靠著自己的雙手變的!」雅雯表示,做豆腐除了帶來成就感,還有一種相當踏實的安心。而曾經從事餐飲服務業的Alva原就熱中健康飲食的推廣,每週有三天來豆腐坊幫忙,非但不覺辛苦,還樂在其中。她由衷地說,「我完全不把它當工作,這就是我的興趣和樂趣!」 在社區豆腐坊,我們看到兩個世代之間的關係,不是拔河、撕裂,而是融合、互惠。年輕的分享他們的體力和熱情,年長的分享他們的經驗和關懷。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大家都願意先付出──你好,我就跟著好。 ●「參與式創業」,CSA概念的延伸 社區豆腐坊的核心概念,是「參與式創業」。借用商業術語來說,參與式創業就是一種投資,但這種投資和買股票、買基金或一般創業完全不同,你不一定需要先拿出現金,最主要的「投資」,是你的參與;投入時間愈長、參與愈深,你的「獲利」也愈多。 緣此我們可以擴大解釋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群協力農業)的概念。不只是農業需要「社群協力」,商店經營、醫療、教育……各種領域都很適合導入社群協力的的模式,藉由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互補,充分發揮最大的能量。放眼自然界,所有的生物不也是如此?整個地球,就是一個相生的循環系統。 其實社區豆腐坊正式開店最重要的意義,是希望藉由這樣一個全新的營運模式範例,鼓勵召集更多的年輕人來做豆腐。 豆之味負責人、也是豆腐坊的「祖師爺」黃學緯,曾以自身經驗仔細分析過為何年輕人應該投入豆腐行業。首先,豆腐的原料黃豆,俗稱「地裡長出來的肉」。從農業生態角度觀之,像黃豆這樣營養多元豐富、又能肥沃地力的農作物,對人體和環境都有極為正面的價值。從事豆腐業,促成更多農民種植黃豆,本是功德一件。 其次,豆腐業界經常得熬夜趕工、體力負荷重,豆製品又易變質故庫存壓力大,種種嚴苛條件致使傳承不易,現已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然而危機就是轉機,過去因這一行的封閉性,老師傅大多不肯將絕學傳授外人,而現在只要願意認真學習,不怕沒有師傅肯教。年輕人做豆腐,既能鍛鍊體力,又能延續傳統手工藝,意義非凡。 ●滿足「三生」的夢幻工作 然而,在這個以利潤、金錢與投機為主導的商業時代,就算做豆腐對社會貢獻良多,相信多數人還是不敢貿然投入。而社區豆腐坊的社群協力模式,則可幫助有志者越過重重現實關卡,加速夢想成真。 在合樸的理念中,一間理想的小豆腐店,應該要能兼顧「三生」──生計的保障、生活的熱情、生命的意義。 我們非常期待越來越多新血加入豆腐職人的行列,將生計、生活、生命的追求三合一:每日勤奮早起,熱誠專注地做出限量而質精的豆製品,提供人們一天的元氣。以此平凡佳美之庶民食物,為謀生努力,也為傳統文化注入創意與活力。再以友善環境或有機大豆為原料,造福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若能如是,「做豆腐」,是一項多麼值得驕傲的工作。  

子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