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式廁所
堆肥式廁所(composting toilet)之處理方式,乃是將人體排洩之糞、尿等,與木屑、菌種等混合,調整含水率與微生物充份混合後再提供適當氧氣,利用微生物將人體排洩物減量及安定化之功能。
以好氧菌處理人體排洩物,將之安定化及礦化,不但無污水擴散造成二次污染,因不須用水沖洗及稀釋,須處理廢棄物量少較符合生態工法需求,同時經微生物處理後處理後還可進一步以堆肥處理,將資源再利用,是一種省能源且無二次污染之處理方式。
堆肥式廁所於國外是一種極為普遍之設備,如北歐、蘇聯、美國、加拿大、日本等都已商業化量產,應用於一般家庭、國家公園等地。更有一些國家公園更號召義工們,至公園內建造一些堆肥式廁所,以維護因遊客所造成之生態破壞。 以堆肥式廁所因無需用水將可應用於缺水地方,不需複雜管路系統也降低設置及操作成本。但因無水封裝置以阻隔臭氣,為改善如廁環境衛生,將同時經由適當設計其通風方式,將氣流由上往下流動,避免臭氣滯留於廁所內,達到較佳之環境。因堆肥式廁所不須用水,無二次污染,用電量省,且可將資源重複再利用,因此將是推展生態社區公共廁所之極佳選擇。
堆肥式廁所優點
1.安裝施工簡單,可方便安裝在沒有下水道處,可防止臭味散發及污染土壤、地下水及河川。
2.維護管理成本低,使用簡單,清潔容易。
3.糞便加入木屑、稻殼作為微生物菌繁殖場所,良好環境在不放出臭味情況下,將糞便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槽內一噸之量,一年後還是一噸的量不會增加)。
4.可將糞便變成有價值的資源肥料。
5.可設置在無水無電的地區具方便性。
6.可做方便機動的流動廁所。
一般人體排洩物約為400公克,固型物含量約為25﹪,其成份包含膳食纖維、未消化食物殘渣、Ca、P等鹽類、脫落的黏膜細胞及細菌等,水份含量為75%,含有尿素及尿酸等成份。傳統之處理方式,以12公升之清水將之沖入化糞池內,再經固液分離、厭氧、好氧、污泥清除等程序,將污染物質再從污水中分離出來,達到水質淨化目的。此種方式也就是以約30倍之清水將之稀釋後,再以各種處理程序將污染物質再淨化處理。
所以此種處理方式,對於廁所馬桶及室內環境整潔之維護較易維護,但以污水處理技術而言也是一種處理效率較差及易將污染源擴散之處理方式。 堆肥式公廁應用微生物將有機污染物質分解,達到減量及安定化目的,因此須提供微生物最佳生長環境,快速繁殖、增長及新陳代謝,將有機物減量及安定化。因此微生物最佳生存環境之含水率為60%,水份過高氧氣傳遞不易將形成厭氧反應,含水率過低將抑至微生物成長。
但人體排洩物中水份含量75﹪以上,同時氮、磷等營養源含量也很高,因此將以添加木屑及稻殼等以調整含水率及碳氮比等,以創造微生物最佳生長環境。 生態化堆肥式廁所設計規範 生態化堆肥式廁所應用固態醱酵原理,將人體排洩物經由填充材及堆肥等經由適當攪拌及通風設計,應用微生物將人體排洩物有機成份分解為水份及二氧化碳排放,達到減量及安定化功能,此種處理程序不須用水沖洗及不排放污水,因此可應用於水源保護區及缺水地區全年皆可應用。
1.應用生態化堆肥式廁所,應有室內空氣循還裝置,以排風管將空氣從室內向下經由醱酵槽再由通風管排出,維持室內空氣新鮮及提供微生物生存所須氧氣。
2.生態化堆肥式廁所應有攪拌裝置,提供糞便、副資材及堆肥充份混合,以調整其水份及促進醱酵。
3.生態化堆肥式廁所應有適當能源供應,應用於照明、通風、攪拌或保溫應用,能源供應以現場狀況決定使用台電電力、風力或太陽能。
4.堆肥式廁所應規畫定期取出內部堆肥,應以實際狀況決定清運頻率,清除頻率不低1年1次。取出之堆肥應加以二次醱酵之作用,經60℃以上高溫至少3天以上,以確認作為堆肥使用安全,產生堆肥應以景觀綠化應用為限。
文字、圖片來源 絲田水舌http://cfse-cfse.blogspot.tw/</p